☉吴倔冷 文/图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一支英勇善战的抗日文化队伍,并活跃在满是刀光血影的文化宣传阵地。其中有一位受过周恩来同志传令嘉奖的优秀人才,他就是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的林仰峥。 林仰峥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国外展出,有些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是《华商报》编辑部美术版画撰稿者,现为香港《华商报》联谊会会员。 【成材之路】 林仰峥于1922年出生在诏安县桥园村。受书画之乡的艺术熏陶,他“自小就喜爱绘画”。作为原中央苏区的诏安县,1926年就有了中共党支部,少年林仰峥受到党的培育,强烈的报国忠心和信仰,使他在14岁便离开家乡献身革命,并就此与祖国一起经受磨难,一起前行,终于走出了一道闪光的“刻刀饱蘸爱国情”的人生足迹。 正当多难的祖国惨遭日寇践踏、烽火连天的1939年,林仰峥刚毕业于诏安简易师范时父亲不幸辞世。早在抗日救亡火线上的哥哥林林回家办理好父亲的丧事后,携仰峥赴广西桂林,到郭沫若先生为社长的《救亡日报》社工作。报社同志们的团结友爱,让仰峥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促使他忘我地工作。他很欣赏刻字工人的技术,借来一把刻刀,创作了第一幅木刻作品《驿站》,想不到被抗日画刊《木艺》发表了。牛刀初试,一露锋芒,报社领导发现了这个福建农村来的小伙子的艺术天赋,精心地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首先,是《救亡日报》总编夏衍送他去“军委桂林行营政治部”举办的“绘画训练班”培训,还将丰子恺著的《绘画入门》送给他并写上“学绘画和建房子一样,要打好基础”的叮嘱。他牢牢记住这句话,刻苦学习。接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特地到旧书摊上寻找绘画资料,给他买来一本《米勒素描集》让他备受鼓舞。“党的关怀,增强了学好绘画的信心,一方面认真学习美术基本知识,一方面活用于搞木刻创作”。一年以后,仰峥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担任了《救亡日报》社的编辑,1941年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反动派为了封锁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悍然查封了《救亡日报》社。组织上传达了周恩来同志应对敌人的工作部署,指令安排林仰峥等同志转移到香港,以创办《华商报》开辟新的阵地,作为对外宣传据点。此时著名的爱国画家叶浅予、郁风、丁聪等也在香港,组织上还着意安排这些画家指导仰峥继续学习画艺。 在香港期间,仰峥怀着对苦难同胞的关切以及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创作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漫画、木刻作品,连续刊登在《华商报》上。在茅盾主编的《笔谈》期刊上,仰峥创作了《渔人之子》木刻组画,是用叶灵凤先生赠给他的一套日本木刻刀试刻的。画中“着力刻画并歌颂了渔人之子不畏风浪,坚定不移,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好的艺术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失其光辉,这些作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保持了很高艺术水平”。版画界的老前辈江丰同志在生前看到《渔人之子》组画时,十分赞赏它的艺术成就。艺术名家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爱国文艺青年的艺术素养和才华。 【刻刀当枪】 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占了九龙和香港。陈秋帆和林仰峥冒着生命危险,在已经失陷的恐怖环境中,奉命抢救茅盾夫妇、宋之的夫妇、乔冠华、戈宝权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安排在陈秋帆大哥开的大中华酒店五楼暂住。并负责他们的生活和对外联系,为了工作方便,陈、林两人化装成酒店的招待员,他们住了十多天,由东纵安全接走之后,周恩来来电东纵派人到香港通知林仰峥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经过个把月的翻山越岭才到达重庆,住进在化龙桥的《新华日报》总部,仰峥既担任《新华日报》的副刊编辑,又独当一面地负责《群众》周刊的美术工作。许多精美的“新华副刊”的刊头,就出于仰峥的刻刀下。盼望杀敌又不能上前线的他,继续把对日德法西斯的仇恨付诸刀锋,创作了抗日英雄张自忠、左权、范筑先等将军的肖像和《在日寇共荣圈的香港》《保卫莫斯科》等抗击日军侵华暴行的作品,从而显示他的壮志与才情。1943年初,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游击队血战日军,捷报频传,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却出现抗日情绪低潮的怪象。郁风、林仰峥、叶浅予、丁聪等抗日文化战士万分愤怒,以自己手中的笔和刀作武器,创作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汇集在桂林和重庆举办了“香港的受难画展”。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从而轰动了桂林、重庆两地。其中,林仰峥创作的黑白木刻《神圣的教堂》和一幅四套木刻《码头》尤其引人注目。评论家范梦在《中国版画家的抗日救亡活动》一文中说:“揭露日军在中国国土上所犯下的种种罪恶暴行,用以教育人民痛恨敌军,认清灾难根源,万众一心投入抗日,是版画创作的重点题材。比如林仰峥的《神圣的教堂》,表现日军践踏中国妇女的场面,修女的眼泪就是中国所有妇女的眼泪,修女所祈祷的‘上帝’不是别人,正是全体中国人民。”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王琦评价《码头》《神圣的教堂》说:“这两幅作品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码头》这幅作品还有过感动人的经历:即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画商通过有关部门寄信给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要求以重金购买这幅画,林仰峥没有应允,后将其献给广东美术馆。难怪林仰峥在重庆用过的几把刻刀,被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特地标明“林仰峥用过的刻刀”,以表示这珍藏文物的高贵价值。 【周恩来传令嘉奖林仰峥】 1943年10月,美国总统代表威尔基要来重庆,这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件大事,为让美国人更加关注中国抗日的实情,周恩来同志电章汉夫总编指示《新华日报》发表威尔基来渝的消息要特别隆重突出,要压倒所有国民党的报纸。10月2日深夜,章叫醒仰峥交给他这一重要的任务,仰峥随即用了半小时的速度刻出威尔基木刻像,立即上机付印,次日一早周恩来见报很是满意,传令嘉奖作者。林仰峥说这是他分内的工作,来电对他已经是很大的鼓舞,这是不可多得的嘉奖。1942年文艺整风时,林仰峥的突出贡献,得到潘梓年社长的表扬。 1944年5月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党组织为了更好地保存革命力量,安排一批同志隐蔽革命者的身份,疏散到后方寻机待命。仰峥被派回家乡中央苏区的诏安县以教书为业,他从不向乡亲炫耀党对他的培养,乡人也只知道他长年在外面工作,因时局混乱才回家乡教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林仰峥一边教书,一边创作了《会师》《军民一家》《喜讯》以及《谁能帮助我们重建家园》等抗日题材的版画作品。同时还辅导了不少青少年书画爱好者,其中有后来成为全国著名军旅画家的韩柯。 【奉献丹心】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党组织通知隐蔽在诏安待命的林仰峥回单位工作并在行程上作了周密安排。仰峥因此离开诏安辗转到香港,再转入东江游击区,到了广州。此时,重回党组织的他如鱼得水般地勃发出更高涨的工作激情,他被安排在广州军管会文艺处美术组。在迎接广州解放的入城仪式时,他画了巨幅列宁像参加游行。后又投入百废待兴的广州接管工作。仰峥先后参与了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华南文联、广州市文联、广东省美术创作室、广东省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联络和创建。苦于工作太忙,他只好在休息时间创作。他将“杀敌机枪”的刻刀变为建设新中国的“铧犁”。勤恳苦干的他因而被选为华南文学艺术工作者首届代表大会的代表,还当选为广州市文联美术工作者协会的秘书长。 1953年3月,仰峥调省文局美术创作室创作组任组长时,下工厂体验生活两个月时间,创作了《试机》《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爸爸在工作》《蔗渣造纸成功的时候》一系列工作题材的作品。入选参加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会。1954年他成为华南第一批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铧犁”——木刻刀,继续在新中国建设的天地里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