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春寒,屋内暖心。近日,当记者下到诏安县霞葛镇溪林村岭下溪自然村见到村民李苏月时,她说这年较以往回得安心、开心。“没地方睡、没地方洗澡、没地方吃饭,过年祭拜都只能住车上,我都十年没回去了。”她说她结婚十几年了,平常在广东做小生意,难得过年随丈夫回一趟岭下溪自然村老家看看,原来老家的老宅破陋,而今年春节前,岭下溪自然村的137户520位村民喜搬新居,她丈夫黄自然的老宅也在“翻新”之列。
看着村民实现了期盼30年的安居梦,黄自然感慨:“我们终于回家过年了!”如今,岭下溪自然村村民都住进了地势开阔、安全舒适的崭新村庄。他们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岭下溪自然村地处偏远,前临水库,背靠山体,在汛期极易造成山体滑坡,被列为省级地质灾害点。以往一遇雨天,村民就得“举家迁移”。恶劣的自然条件、频发的自然灾害束缚了当地正常的发展。“穷啊,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村书记黄草权说。
黄草权带领记者沿着十八弯的山路驱车来到岭下溪旧村。在旧村址,只见一栋栋土楼墙面斑驳、墙体裂开一道道缝,由于地面下陷,原本贴合地面的洗衣槽足足高出地面10厘米,拿根竹竿往屋内的地面轻轻一插,竟能插进1米多深。黄草权告诉记者,“一到刮风下雨天,我就会蹲一整夜,担心房子坍塌。”挂钩岭下溪自然村的霞葛镇副镇长蔡康良每年汛期,都要忙着疏散村民,将其“举家迁移”到水库管理处,生怕村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怎样才能改善岭下溪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诏安县经过一番考察研究,得出了结论——唯有异地搬迁,让村民与镇区居民共享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这样才能有利于培育后续产业,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通过分析耕地、生态、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2014年,诏安县确定离霞葛镇区只有两三公里的五通村,作为岭下溪自然村整村搬迁安置点,投入约1600万元,共建137间单体占地46.2平方米的粗装安置房,成为全市最大的地灾点搬迁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岭下溪自然村地灾点整村搬迁安置工程完成安置房主体建设,达到交付使用标准,并于春节前实现了全部入住。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诏安共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093户,13624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点9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4个。以往地灾点群众看似遥不可及的“小康梦”,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如今,岭下溪自然村村民告别了就医难、上学难、一遇下雨天就“举家迁移”的“蜗居”日子。记者在岭下溪自然村搬迁新房前看到,一栋栋规划整齐的新楼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馨,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一群小孩在家门前做游戏,欢笑声此起彼伏……今年72岁的村民黄金崇高兴地说:“没想到老了,还能跟城里人一样住上‘小洋房’,真开心。都是钢筋水泥做的,再也不怕风吹雨打。”
村民黄井概指着村旁一栋刚建成的崭新美观的房屋,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新小学,孙子今年就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以前孙子读书,儿子就出来照顾小孩,得跟亲戚借房子住,借久了也不好意思, 现在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本报记者 刘婧 通讯员 沈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