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余部攻占诏安县城始末》在本平台分为3部分发布,请集合网粉丝们耐心等待哟~
(图为太平军)
公元2005年农历三月初六,是太平天国余部攻占诏安县城140周年。太平军攻占诏城,是诏安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年代已久,现代人对此已经淡忘,只在每年三月初六县城群众“拜破城”①时,人们才有一丝半缕的依稀记得。笔者晚生于此事六七十年,童年时曾听老辈人讲“走长毛”②的事,有一些模糊印象,但并不清楚事件的过程。近年来阅读和抄录清末贡生吴梦沂先生父子共撰,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出版的《乙丑诏安屠城记》,感到此书虽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但其记事是客观翔实的。特根据其记载史实,扼要介绍事件的始末,以便存史,并飨读者。
诏潮联手,云境相持五个月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太平天国军队撤离南京,余部转战江南各地。农历(下同)九月,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率兵二十余万,由江西入福建。李世贤部于九月十四日攻占漳州府,十八日占平和。警报传来,诏安知县赵人成(河南固始人)于十九日召开会议,商议派兵到与平和交界处堵截,确定由六品军功李仲带乡勇二百名驻防龙过岗,由武生沈某带三百名驻防青龙山,守备杨添、许天成招募乡勇同营兵守城(以下称诏兵)。广东饶平接警后亦派乡勇五百名驻于诏和饶交界的朱家山。
九月廿四日,太平军黄老虎部率万人攻占云霄城。诏安知县赵人成急调守备许天成带乡勇三百名到云诏交界处堵截,并派人到广东潮州道镇告急求援。许天成兵进云境拒敌大败,退守诏云交界处油柑岭。潮州凤道台派黄岗协镇何云章带兵勇一千多前来援助(下称潮兵)。又由守备杨添招募乡勇二百名,仕渡村武举人沈龙光招募沈氏乡勇三百名,并以把总吴殿飏带兵勇三百名赴龙过岗换回李仲一队。诏潮兵勇近二千名,于十月初十由知县赵人成率领前往油柑岭,潮兵扎于竹仔前,诏兵分扎洋下村和埔美村,形成犄角之势。
十月十五,诏潮兵同黄老虎部大战多时,不分胜负。隔日,诏潮兵采用伏击战术,黄部败入木栅。又经数战,黄部复败,遂予据守,不受挑战。至十一月中旬,诏潮兵又胜数阵。
十二月底,潮州凤道台又派副将李元顺带乡勇八百名来诏,于同治四年(岁次乙丑,1865年)正月初二进军云霄境内,同原驻云境的诏潮兵联手,连打胜仗。黄老虎部受挫,日间出于云城外八卦街,夜收入城,任凭诏潮兵挑战,始终不出。
黄老虎部因屡战屡败,遂求救于驻漳的侍王李世贤。李拨驻漳浦之兵一千名前来助战。正月中旬,倾城而出,直抵双溪口,与诏潮兵冲突数阵,未见胜负。黄老虎引新到战卒冲出,诏潮兵抵挡不住,败退里许。后来,诏潮兵以分兵埋伏、诱敌入局然后反击的战术,致黄老虎部大败,黄老虎本人也被砍下了首级。自此,黄部心战胆寒,从此坚守,闭门不出。
抄袭后路,诏城被围半月余
正当诏安官兵庆幸在云霄县境取得节节胜利时,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另一部将丁太阳探知诏安县城空虚,即从南靖之金银山率兵万人(下称“丁兵”),取道平和,抄袭诏安后路。二月十七日至平和、诏安、饶平交界的朱家山,饶兵败退,诏安驻在秀篆青龙山和官陂龙过岗的乡勇也不战自溃。丁太阳部越山进入诏安秀篆,由乡民游朗顺作响导,长驱直入,于十八日上午至大布寨,夜晚到达县城外围,抓了本地人诱喊开城门,被察觉,于是屯兵良峰山,在良峰山腰筑一营垒,并在山坡操演图阵。
诏安知县赵人成见太平军已抵城外,令城门紧闭,以把总叶胜华、都司郭世雄督导守西门和北门。并急调在云境的诏潮兵星夜回城,共同守御。
二十日中午,驻云诏兵迅速撤回,探知西关和北关已为敌所占,便从南关入城,驻扎于南关和东关的上帝宫和东岳庙。
二十一日晨,诏兵开到茨径村前,丁太阳率部下山,至亭仔之处,两军旗鼓相照,鸣鼓开炮,进退冲杀,因众寡悬殊,诏兵败据东城村。下午,潮兵从云霄撤回,驻于县城郊外大美村祖祠。晚,东沈村家长沈宅等求见丁太阳,丁太阳热情款待,以沈宅为细作,暗通消息。
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五都、四都各村组织民团到县,同诏潮兵配合,在茨径村向丁太阳部挑战。经过激烈战斗,丁太阳部在将败之时,引出马队冲杀,诏潮兵和民团抵挡不住,大败而走。二十四日夜,丁太阳往大美村潮兵住处劫营,潮兵连夜逃回潮州。
潮兵回潮,诏城人心惶惶,战志具失,群众逃奔出城或缒城而下,官兵阻止不住。
诏安垂危。赵人成除传令兵勇谨慎严防外,再派前署中军沈龙章驰往潮州求援。驻潮州的李布政以“统军防堵本界”,不宜“私自越境援剿”为由,拒出兵援诏。凤道台有救诏之心,指令潮州靖和局出面募勇六百名,以备赴诏。
丁太阳见诏城守御严整,便谋从西关江厝寨挖地洞直抵城下。于是日夜敲锣打鼓以掩挖洞之声。百姓闻敌挖地洞,继续逃走出城。不几天,地洞挖及城濠。
二十八日夜,赵人成派兵十名潜落城下,举锄将地洞挖破。丁太阳命将洞破之处用石填塞,再行挖掘接近城基。赵人成调杨添、许天成兵勇住于城内,本人督住西门魁楼,命兵民抛置破瓷器、横架木于城下以塞其途,日夜督守,坚持守御。
在挖地洞之时,丁太阳收买了后港人李大海为奸细。李大海有数十同村人在城当兵勇,策反他们陷城时当内应。
三月初三,潮州副将李元顺再次带兵六百名援诏,仍安扎于大美村。初五日,诏潮兵联合出击,两军对阵,丁太阳部马队冲出,诏潮兵诱敌败退至许厝墓,伏兵冲出,丁兵败退。从上午直战到下午申时,双方互有胜负,于是鸣金收军。
丁太阳见不能取胜,遂召见后港人李大海,取出银两嘱李分给村人,并约定:明早辰时如见地洞发火,在南门之玄壇庙和北门龟脚处举摇白旗为号,以白布裹头,接应“天兵”③登城。当晚丁兵分备木梯登城器械,分调兵力,下令五更造饭,天明听号出队。
潮州李布政在凤道台多次要求下,经请示两广总督批准,同意派兵,令驻扎于分水关的黄旗台于初六日清晨抵诏开仗。
三月初六日天明,城上兵勇分别回家休息。辰时,一声霹雳,地震城倾,火烟冲天,人心惊惶;丁兵喊声四起,蜂拥陷城。后港李大海及其村人先登垛口,举挥白旗,沿城高喊“城破”,丁兵纷纷上城。赵人成、杨添、许天成以及把总叶胜华、都司郭世雄均上城督战,奈何瞬息之间,遍城皆是丁兵。赵、杨、许、叶、郭等都力战而死,城池遂被攻占。
赵人成之妻宋恭人闻讯城失赵亡,遂同赵妾谢孺人投井而死;尚有赵妾陈孺人见宋恭人亲生的六岁儿子赵长保啼啼哭哭,仰天叹曰:“今日主人地失人亡,惟此血脉,妾当偷生,以保承祧!”遂抱赵长保逃出县署,藏匿民家。
附注:
①“拜破城”:诏安县城民众在每年三月初六日都要以饭菜在家门口祭拜当年城破时死难之孤魂,称为“拜破城”。
②“走长毛”:太平天国军队都蓄留长发,以别于清朝臣民的剃发留辫,群众称其为“长毛”;“走”是逃跑之意。
③天兵:太平天国军队的自称。
|
|
诏安集合网管理员账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