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2460|回复: 0

【说古】“一千赊不如八百现”在诏安流传已久,其中故事你未必听过!

[复制链接]

【说古】“一千赊不如八百现”在诏安流传已久,其中故事你未必听过!

[复制链接]
广广君 发表于 2017-7-11 12:22:36 浏览:  2460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170711122238.png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即诏安被批准建县后的第二年,漳州府派了陈通判到南诏所城择址,督建县衙和学宫文庙。


陈通判到达后,同随从在城内转了几天,经过实地踏勘,认为县衙可以在原漳南道馆改建拓建,而学宫文庙则选了两个地方,一是甲姓祠堂,一是乙姓祠堂,两处都在南门内,一在东边,一在西边,都离拟建的县衙不远。


这个风声一传扬出去,甲、乙两姓的族长们都十分紧张。


乙姓的族长通过找关系,打关节,暗中同陈通判商定:学宫文庙建在甲姓祠堂址,事成后愿送“薄礼”纹银一千两。陈通判答应了。


甲姓族长苦于无门路可走,正在愁思苦想之际,忽然有本姓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急匆匆地跑来报信,说乙姓已同陈通判商议好,选择甲姓祠堂址建学宫文庙,事成后愿送纹银一千两以答谢。


“你怎么知道的?”族长问道。


“我在厕所解手时听到的!”小孩答道。


甲姓族长沉吟了一会,认为应该抢先一步,走在乙姓的前头。于是,封了纹银八百两,送到陈通判的住处。


“通判大人,敝姓认为学宫文庙择在乙姓祠堂址为好,那里靠近拟建的县衙,太爷们要教导学子、朝拜圣像比较便利。特备纹银八百两聊作薄礼,祈望大人笑纳,事成后再予补足一千两。”


陈通判开始有些迟疑,但见沉甸甸、白花花的纹银,眼睛一亮,不禁说道:“好,好!一千赊不如八百现。”于是笑纳了。


陈通判不动声色,压了好几天,见到乙姓没有动静,于是,召开会议,宣布决定:学宫文庙建在乙姓祠堂址。


乙姓的族长们一时傻了眼,商议好的事怎么却突然变了卦?经过打听,原来甲姓抢先一步,已送了现银打点。


乙姓族长百思不解:他同通判大人商定时是极其秘密的,不但外姓人不知道,就连本姓知道的人也很少,为什么会走漏风声?经过冷静回忆思考,原来某日他在厕所解手时,曾同本姓的另一族长谈论过此事,但当时厕所里除一个小孩外,别无他人。“难道是这个小孩透漏出去?”经过探听,此小孩正姓甲,人很机灵。


乙姓族长后悔不已,但事情已无可挽回。


从此,“一千赊不如八百现”成了诏安的一句俗语。


原标题:“一千赊不如八百现”的故事
来源:夕拾集
作者:傅崇毅
讲述人:许瑞英
本站编辑:蝎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

2

回帖

0

听众

0

收听

管理员

积分
100
猜你喜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诏安集合网 ( 闽ICP备11004286号 )

    GMT+8, 2024-12-23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用微信扫一扫

    诏安集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