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2495|回复: 0

话题|什么样的人活得更幸福?

[复制链接]

话题|什么样的人活得更幸福?

[复制链接]
小新 发表于 2017-8-10 10:04:10 浏览:  2495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
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
阿列·博克(Arlie Bock )教授觉得,
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
人为什么生病、失败、潦倒,
却没有人仔细研究一下,
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32.jpg

于是,博克提出了一项
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
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
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
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
即时记录、滴水不漏。
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
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22.jpg

这个计划选定的追踪对象,
全部是当时哈佛大学的精英本科生。
博克认为他们有很强的自制力,
对他们进行跟踪分析,
一定能全面找到促使这群优秀年轻人,
获得人生幸福的各种心理和生理素质。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40.jpg


哈佛大学的校队精英,拥有高智商和健壮的体格


带着良好的愿望,
他组织了一支横跨各领域的科研团队,
成员来自医学,生理学,人类学、
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
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道夫·迈耶。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47.jpg

阿道夫·迈耶,对整个20世纪精神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泰山北斗

基于医学记录、
学业成绩和哈佛的推荐,
研究团队选取了268名学生
作为实验对象。
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堪称完美:
他们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
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学业优良。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54.jpg

和格兰特研究项目并驾齐驱的,
还有一个名为“格鲁克研究”的项目。
这个项目由哈佛大学教授、
波兰裔美国犯罪学家谢尔顿格鲁克主持,
研究对象包括456名
出生于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
他们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里,
有的家庭甚至连热水也没有,
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没什么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02.jpg

最终,两个项目合并,
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踪分析,
组成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研究之一,
The Grant & Glueck Study。
至今为止,这个项目,
已经持续了70多个年头。
相关负责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10.jpg

博克医生为追踪对象做体检分析,上世纪20年代拍摄

每两年,这批人都会接到调查问卷,
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
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
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
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16.jpg


乔治·范伦特,曾经的项目负责人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
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
每隔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拜访,
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
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
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724名男性可谓是,
“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
经济复苏、金融海啸…
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
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
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
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23.jpg

这里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
也记录形形色色的人生。
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贩走卒,
也有后来成为民权运动家的领袖,
甚至还有国会议员,和一名总统,
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尼迪。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30.jpg


据说肯尼迪的资料要到2040年才能解封


现如今,这群人里面,
还有许多人健在,已是90多岁高龄,
项目能持续如此之久,
连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
70年间,相关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将追访的资料整理成书籍,
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
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
《Triumphs of Experience》。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38.jpg


第三本书,《经历的胜利》


那么,七十多年来,
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医疗记录,
最终给了人们怎样的启发呢?
究竟什么样的人,
最终能够比别人活得更有幸福感?
2015年,项目第四代主管,
哈佛医学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
在TED上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252.jpg

是社会名望吗?
是财富的拥有程度吗?
还是获得世俗社会眼里,
所谓的巨大成功?
不,幸福和它们没有直接关系。
经过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
哈佛大学告诉我们:
只有好的社会关系,
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00.jpg

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
还是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也罢,
不管你是风光万丈,还是碌碌无为,
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
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而好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12.jpg

首先,孤独寂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
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
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
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那些“被孤立”的人,
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
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20.jpg

其次,关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有多少朋友、是否结婚,
这都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元素。
最让人感到受伤和不幸的,
是人生中的龃龉、争吵和冷战。
互相伤害、没有爱情的婚姻,
带来的危害会比离婚更加致命。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30.jpg

参与者中,一对最幸福的夫妻说,
在他们80多岁时,哪怕身体出现各种毛病,
他们依旧觉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赖。
而那些婚姻不快乐的人,哪怕有一点不适,
坏情绪就会把身体的痛苦无限放大。
朋友之间亦是如此,
不要追求数量的多少,
该看两人是否趣味相投。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38.jpg


清华院士潘际銮和他的爱人,一度红遍网络


再者,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
如果在80多岁时,
婚姻生活还温暖和睦,
对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
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
那么记忆力都不容易衰退。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45.jpg

反过来,那些无法信任另一半的人,
身体很快就会走下坡路。
当然,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
有些夫妻,八九十岁了,还天天斗嘴,
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能依赖对方,
那这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352.jpg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论,
可以为我们带来启发:

  • 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个人金钱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水平;
  • 一个拥有“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顶峰(一般是55到60岁期间)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
  • 智力水平在110-115之间的人与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别;
  • 儿童时代受到良好母爱关怀的人,平均比没有母亲关怀的人,每年多赚87000美元;

  • 孩提时代和母亲关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

  •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一个人儿童时代和母亲的关系,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正相关;

  • 童年受到父爱关怀的人,成年后的焦虑较少。


既然和睦的人际关系,
对我们人生的幸福,
有着如此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我们偏偏就做不到呢?
我们时常会因为有口无心的话,
陷入失去理智的争吵…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410.jpg

我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去记恨、愤怒乃至嫉妒他人。
我们从琐碎到不能再琐碎的小事上,
不断壮大我们的负能量和怨恨,
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责。
而这些宝贵的时间,
我们本该可以拿来陪伴家人,
与朋友远行,与恋人看一场电影…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430.jpg

我们越来越痴迷于社交网络,
可以不断地为陌生人点赞,
与一块冰冷的屏幕日夜不离,
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内心,
却未曾努力打开我们的心扉,
和真正那些需要我们也被我们需要的人,
来一场坦诚相对的谈心…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437.jpg

对于陌生人,我们保持友好,
可对于最亲近的人,
我们反而用尽了狰狞与恶劣。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基于信赖与爱,对方终会原谅我们。
而我们却严重地忽略了,
自己的言语之失,冷漠以待和长期疏远,
最终会让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关系,
变得越来越糟糕,
直至彻底丧失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445.jpg

而往往,我们自负,走捷径,
宁愿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
以功利的目的去结交各路人群,
却不肯花更多的时间,
用在维护和经营一段,
“毫无用处”的人际关系上,
并以为很多事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
全然未曾察觉到我们早已失去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452.jpg

李安在电影《饮食男女》中,
借父亲之口说道:
“一家人,即便是各过各的日子,
但只有家人之间心底的那份顾忌,
才让一个家有家的意义。”
推而论之,爱情、友情,莫过如此,
短短的“顾忌”二字,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全心全意做到了?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500.jpg

在TED演讲的最后,Robert教授说:
在研究的一开始,不管贫穷或富有,
年轻人都十分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
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

而当他们苍苍老去,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507.jpg

100多年前,
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
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是对我们最好的启示: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
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
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微信图片_20170810095154.jpg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

4

回帖

0

听众

0

收听

管理员

积分
340
猜你喜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诏安集合网 ( 闽ICP备11004286号 )

    GMT+8, 2025-4-20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用微信扫一扫

    诏安集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