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燃放烟花;花圈不能超过20个;鼓班总人数控制在12个以内……从去年开始,一份殡葬治丧的规定在诏安县霞葛镇流传。这道办理丧事的“紧箍咒”为全镇村民的“人情债”松了绑。
霞葛镇位于诏安县西北山区,距离县城45公里。这是一个人口超过3万的客家乡镇,长期以来丧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等铺张浪费之风颇为盛行。一场丧事就得花四五万元。
借钱办丧事的不在少数。都说要节约,可谁家敢开这个头?不少村民心有疑虑。
就在去年,霞葛镇司下村的江火修开了这个头。
去年7月30日,江火修的妻子过世,一家人按照当地习俗,一边忙着请戏班、乐队,一边忙着准备酒席、烟花礼炮、花圈、挽联等。
第一个造访江家的是村里的党风监督员张济良。
原来,为了改变不良风气,霞葛镇以建立驻村党风监督员工作制度为契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江家经济条件一般,他们也清楚大操大办丧事势必会增加经济负担,但由于担心家族、亲戚的反对,江火修一开始并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张济良说。
接连三天,张济良分别请村里威望高的老同志、村支书、镇主要领导给江火修做思想工作。
“说实话,按照镇里的要求,一场丧事办下来能省两三万元,肯定是好事儿,就是面子上过不去,领导都上门劝了,我当然应该赞成。”江火修说。最终他控制规模、节约简朴地操办了这场丧事。
这件事让镇干部看到了推动新风的希望,立即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起草印制殡葬改革倡议书,由各村驻村党风监督员负责发放到群众手中,并利用广播宣传,公共场所拉横幅、挂壁画、贴红纸等方式向村民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倡导文明节俭办理丧事。
对新规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司下村红白理事会的江金胜。搁以前,村里的婚丧嫁娶都由红白理事会说了算,可这份差事对年过八旬的老江来说,有倒不完的苦水:“以前排场大,前前后后的事情极多,不仅要处理烦琐的后勤工作,还得协调各房亲的关系,送葬队伍人数不够就要到处拉壮丁,吃力不讨好。现在简单多了。”
经过一年推行,这股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为霞葛镇村民带来了新“面子”,也正在成为人人称道的“当地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