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2932|回复: 0

诏安宗教史之:佛教

[复制链接]

诏安宗教史之:佛教

[复制链接]
小幻 发表于 2014-3-27 23:34:13 浏览:  2932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资料来源:诏安县志
整理发布:诏安集合网
关注诏安微信平台,了解诏安事,认识诏安人
诏安集合网:www.zajihe.com
--------------------------

  民国《诏安县志·名胜志·寺观》载“九侯庵,相传建自唐代”,又载“前志载五代时潮人黄九郎舍田入南山寺,寺僧祀黄九郎为檀越主于此”。可见唐、五代年间,已在九侯山和南山建寺弘扬佛法。

  宋代,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刺激了宗教信仰的需求,境内广建寺院。九侯山福胜岩尚存有宋政和元年(1116年)“于丙申闰正月望日重修福胜岩”碑刻及其他文物。史料记载,赤坑寺、清泉寺、北极寺、碧莲寺、溪东庵、临水庵、大悲庵、善护庵、白石庵、华山岩、石云岩、源花岩、斗头岩、妙方岩等,皆建于宋代。有的仅属草创,有的则颇具规模。
 
 元代,漳属寺院进行归并,新建较少,只有良峰寺、振海寺创建于当时。

  明嘉靖年间,佛教僧众为扩大影响而新建、扩建寺院。至明末清初,佛教活动处鼎盛时期,兴建寺院形成高潮。见于记载的有沙堤寺、五禅寺、长林寺、高隐寺、高陂寺、凤山报国寺、青云寺、西觉寺、澹园寺、河山古寺、慈云寺、文佛寺、保林寺、石桥观音亭寺、西林寺;有北门庵、报慈庵、龙水庵、西隐庵、广南庵、分水关大士庵、平济亭庵、半沙庵、古月庵、锄经庵、南善庵、海月庵、镇龙庵、福善庵、西亭观音庵、七贤庵、西庵;新恩院、龙山院、报劬院、开元院。全县佛教徒达202人(其中男僧102人,女尼72人,常住居士28人),分为“九座”、“临济”、“福善”三派。

  清中叶到民国时期,不少寺院废弃,僧尼人数逐步减少,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统计年鉴》记载,诏安仅有男僧32人、女尼43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寺院的宗教活动更少。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佛教活动受冲击,寺院的佛像被损毁,僧房被移作他用,佛教活动基本停止,僧尼星散,大多还俗,有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一些古旧寺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自发修建复建寺院的热潮逐渐兴起。1979年以后由侨胞捐助和民众集资复建湖野山报恩寺、南诏万福律苑、梅洲明香寺;拓建九侯禅寺、凤山报国寺、碧莲寺、南山寺、青云寺、长乐寺、澹园院、广南庵等,其他的寺院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修。有部分寺院住进外省、邻县的僧尼居士。1996年底全县有僧尼和常住居士210人。僧人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乡村寺院耕种粮食和蔬菜,有的足以自给。1978~1986年凤山报国寺开设义诊和廉价销售药品;1990~1996年澹园寺年均出售蔬菜0.3万元;碧莲寺耕作田地近4亩,植有多种作物,自给有余,1996年出资1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东径岩明香寺耕种果木、蔬菜15亩,1995~1996年间出资1万元捐助梅洲华侨农场修路。

  九侯禅寺 建于唐代,历代重修。座落于境内风景区九侯山,有元代高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大字题刻。1980年以后,得华侨许木泰捐资21.4万元,及其他方面捐款,重新修建,并修筑环山公路。1996年由陈阿妹居士住持该寺佛事,另由湖内村设董事会,管理寺产。

  凤山报国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建,俗称凤山庵,离城5公里,靠近国道324线,民国期间修路拆毁,抗日胜利后重修。1978年由“三胞”及地方捐资扩建,占地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颇具规模,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匾。1996年有僧尼4人、居士3人,住持释普宗。

  南山寺 在县南2.5公里南山麓西溪畔风景区。始建于五代,历代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焚毁。1978年以后重建。1996年由溪园、大美村组织董事会管理,负责人沈吉裕。

  长乐寺 址在闽粤交界,原名分水关大士庵,始建于明天启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拓宽改建,清末时失修颓败,1980年以后,由侨胞苏慕莲、蔡美凤居士、香港定因法师等捐助及其他方面捐资重建,并更名为“长乐寺”。1996年有僧人、居士4人,住持释达平。

  碧莲寺 俗称前埔庵,址在四都田美前埔村附近,始建于宋代,有3座大殿,历代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田美村用此庵办小学和农科所,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归还。以后在释光诚和尚的住持下,由三胞捐资和其他方面集资50多万元扩建大殿、僧房。1996年居住僧人、居士12人。

  青云寺 址在县城中山西路,建于明代,祀千手佛,在释宏青的住持下得到“三胞”及其他方面捐资进行全面重建。1996年完成大殿和西厢房、南厢房,其余部分在续建,住比丘尼2人。

  澹园院 址在南诏镇澹园街,前身为元代林姓五世祖姑所建保林寺。明初,保林寺迁建桥东含英村,万历进士沈鈇就遗址改建为澹园寺,住女尼,历代有重修。民国24年改名为澹园院。1979年后由吴阿隋、林丹桂居士在华侨和国内外僧众资助下,再次重修澹园院,1983年竣工。1996年住居士7人。

  慧观精舍 址在桥东林都村,建于清光绪间,原名善德堂。1978年以后,住持释弘妙在海内外善士资助下,重建并扩充精舍。1996年常住比丘尼和居士6人。

  观西寺 在梅岭田厝村,民国24年由住持田玉针居士胞姐田明娥到沙捞越向其亲属集资创建,一厅二房。土地改革中被错没收一房间分给群众,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1978年后,由华侨信徒捐资扩建。1996年住持释达香,常住比丘尼3人,居士4人。

  广南庵 俗称洋尾庵,址在桥东镇林家村广南桥头,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光绪间修葺,民国以后逐渐破落。1978年后由三胞捐资及其他方面捐款集资重新修建,由林家村理事会管理,负责人林木成。

  万寿精舍 在南诏镇西关,民国29年由居士陈顺华购民舍创建佛堂。后陈顺华去越南,1951年由澹园寺居士吴阿隋聘请广东比丘尼释定安到该堂住持。1952年俗家弟子汤赛芳在该堂出家,法名释自霖,释定安圆寂后,由释自霖住持。1978年后由“三胞”及信徒资助扩建。1996年常住比丘尼2人。

  报恩寺 址在悬钟城湖野山风景区西南麓,1987年由新加坡华侨林赛容居士在南洋集资17万元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完成大殿和东西厢房基建。1996年常住居士1人。

  七贤庵 址在四都镇渐山西南麓。南宋知制诰陈景肃等反对秦桧被贬回乡设书院讲学处。明代定为乡贤,后人辟其东厢祀观音菩萨。1978年后在海内外善友支持下,修建佛堂并开通公路,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僧人释光和住持。

  金莲堂 民国36年居士陈修德,购置西关民房5间作为佛堂,并自任住持。1955年陈修德病故,由居士沈园仔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堂被毗邻的蜜饯厂占用,1978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原址,由饶平雷音禅寺定音法师及其他方面资助,1983年扩建为楼式佛堂。1996年,常住僧人2人,住持释弘开。

  天悬居中寺 在四都镇上湖村。始建年代未详。清光绪三年(1877年)起专祀尊提佛祖的肉身(即上湖活佛),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至1996年民间仍时往礼拜,香火不断。

  斗头庵 在西潭乡潭东村辖区斗头山岩阿。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后经重修。因出圣僧,香火甚盛,至1996年不衰。

  溪东庵 在西潭乡美营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间毁于寇乱。1978年以后再重建。

  白石庵 在白洋乡白石村。始建于宋代,历经重修。

  镇龙庵 在霞葛镇庄溪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转为主祀五显大帝兼祀佛像的地头庙。

  福善庵 在四都镇梅南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转为主祀守护神兼祀佛像的地头庙。

  碧湖庵 在深桥镇考湖村。建于清代,历经重修。

  西亭观音庵 在南诏镇西门街。始建于明代,清代增建后殿。香火甚盛。

  慈云寺 在南诏镇北关街。祀准提佛母,故俗称佛母堂。始建于明朝万历间,历经重修,1978年后再度修建,香火颇盛。

  河山古寺 在深桥镇溪南村河灶山南麓。始建于明代,清初因涉及郑成功事,被官府所毁。乾隆间易址重建,历经重修,1978年后再度兴修。

  文佛寺 在西潭乡潭东村辖区斗头山岩阿。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经重修。祀原住该山斗头庵的圣僧(号泗洲文佛)。1978年后重修。

  保林寺 在桥东镇含英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由村理事会管理。

  振海寺 在深桥镇仕江村。始建于元代,历经重修。
  

  附:香花僧宗派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道宗和尚万云龙创立天地会,道宗坐镇凤山报国寺,以住持僧身份为掩护,指挥天地会的秘密网络,开展反清活动。复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创建香花僧宗派。该宗派“佛事以香花”为本,有一套独特的活动方式。凤山报国寺香花宗僧人、民国时法师泽安抄《古来寺赞》,后被国家社会科学宗教所研究员罗炤教授命名为《香花僧秘典》,故以香花僧宗派命名。
  初期的香花僧都是天地会成员,他们可以吃斋,也可以吃荤。由于人数多,寺院庵堂安置不了,便把他们安置到各种民间庙宇,如关帝庙、妈祖庙、玄天上帝庙、开漳圣王庙等,既当庙祝,又当和尚,使香花僧宗派扩大影响。嗣后,香花僧走出诏安,在闽南、粤东扎根,有的甚至传往江西。后作为宗教活动的另一特色延续下来。
  香花僧宗派在宗教伦理上,以佛家教义为主体,并吸收众多的道教与民间信仰成分,也吸收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在宗教活动方面,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活跃服务方式,既有佛教的念佛礼仪,又有吸收道教的符咒;既有普通佛教寺院的法器用具,又有独特的仪规和用具,如被称为木杨城的木斗,以及插在木斗上的剪刀、布尺、秤、镜、柳枝、桃剑、凉伞、鲜花、硃笔、锦旗……;有用来宰血止煞的白鸡,有用来安龙的金鸡、玉兔和108枚金龟钱;有清磬木鱼铙钹,也有大锣大鼓和唢呐洞箫。穿上法衣法帽,载歌载舞,时而焚香发咒,时而自言自语。服务于各式各样的施主檀越,为生人赞吉,为亡灵超度,为庙宇神像开光,并承揽民间安宅、治病、消灾、祝福等。
  同时,对广大僧徒放宽部分清规戒律,如准许僧徒住进非佛教庙宇,兼任庙祝;准许僧徒吃荤和娶妻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

304

回帖

0

听众

0

收听

管理员

积分
685
猜你喜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诏安集合网 ( 闽ICP备11004286号 )

    GMT+8, 2024-12-23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用微信扫一扫

    诏安集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