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整理:诏安集合网 CC一梦
诏安集合网:www.zajihe.com
--------------
什么是"补清明"
补清明又叫古清明(相对的,法定的清明节又被称为新清明),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的一个特有的节日.
和清明节一样,补清明是人们祭祖、扫墓、踏青、野餐(这也是个特有的活动)的节日。
"补清明"的时间
补清明的时间也很特别,从三月初三开始,直到月底,都是人们清明节活动的时间,也许是最长的节日也说不定...
"补清明"的活动
"补清明"的祭祀活动
清修《诏安县志》提及清明节俗时说:“农历三月三日俗称古清明,前后或值节气为新清明。人家祭墓,壶浆络绎郊原,挂纸上坟。大约新坟必于清明日祭扫,余不拘定,至春尽乃止。”
不论是独户或合族前去祭扫先人的坟墓,总要用红漆重新描写墓碑上的铭文,锄去坟地的杂草藤蔓,并整理坟堆、打扫墓埕,而后摆上供品,先拜土地,后祭死者。若亲人去世而又未满周年的,要办三牲或五牲外加粿、酒、饭、菜等祭品,着孝服包白头巾前去上坟哭奠。家中娶新妇或添新丁,也在事后第一个清明日上坟培覆草皮,谓之“培墓”。过去海外乡亲也有不少人回乡扫墓或寄钱办祭,以示不忘先人故土。
诏地早先在清明节前后,还有寒食、上已两个节,后来则三节合一,以清明的名义传承。古时的寒食禁火、上已修禊之俗,业已成了昨日黄花,但地方上清明时节挂春纸、做龟粿、曲水流觞、踏青郊游以及坟上搁蚶壳、门前插柳枝等一些古风,犹循寒食、上已之遗。其中可以作为冷食来吃的龟粿,还是一种颇具有特色的祭品。龟粿取野生的嫩艾叶和碱一起在锅内煮,去掉苦汁将艾捣烂,配糯米浆做粿皮,馅有两种,一种是用花生、芝麻、糯米饭、地瓜丝等作的甜馅;一种是用菜干、黄豆粉、绿豆粉等作的咸馅。以粿皮包之成团,用刻有图案的粿印压制成龟状,再过蒸笼即可。龟粿的命名和制作看似简单,却有深意在里面。方言中,“龟”与“久”谐音,龟本身又是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用龟粿拜祖,意在祈求祖先保佑,用以送人,又表示美好的祝愿。
"补清明"的野餐活动
清明节的野餐活动是许多地方都有的,只是大部分都"现代化"了,但是诏安还保留有这种习惯,在选定好上坟的日子后(考虑到孩子上学,成年人要工作,一般把日子选定在周末),整个家族几代人都去一起去,甚至还会叫上一些朋友和家族外的远亲,这种情况下同去的朋友和远亲就被称作"墓客".人们带去祭祖的祭品通常是很丰富的,有生的也有熟的.祭祀活动结束以后,人们就会把带来的炊具(还有小煤气炉)准备好,开始做菜(但是现在大多数人不愿意这样做了,都会带上熟食去,因为太麻烦了),做完以后就围坐在树下阴凉的地方开始吃饭.吃完饭后有的就打牌,有的就去爬爬山,有的去摘摘野果(像树莓,青梅)过些时候在回到墓坛(墓前的一个大平台,现在通常是水泥构造)集合,大人就挑上担子,年纪小的就那些小东西,回家~
为什么会有"补清明"?
诏安扫墓“春尽乃止”,此俗缘起于清同治年间的一次“破城事件”。史载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二十九日,太平军丁太阳部攻诏安县城。由于城垣坚固,守御严整,十余日尚不能破。太平军谋从西关江厝寨开挖地道以通城内,日夜敲锣打鼓以掩挖洞之声,及至城基,被守军发觉,乃筑坂墙并向地道灌水。三月初六凌晨,太平军在城基埋炸药爆破,炸崩城墙西北一角,遂攻入县城。双方展开巷战,是役城内城外战死者3000余人,妇女或投井或服毒死亡数百人。在良峰山上指挥的丁太阳,下山入城后,方鸣炮号令封刀止杀。此后太平军又四出攻打乡村,其间多有战事发生,及至五月初一太平军退出县境,随后而来的清军占民房、抢财物,肆虏百姓。直到六月份,地方渐次平静,各家各户才补做清明,这种风俗便于此后传延下来。
|
|
|
|
|
|